产品

您的位置:首页 > 食品资讯 > 品牌资讯 > 创造金龙鱼,为国操盘赚500万美金,他比李嘉诚还牛,却很低调,他为中国自豪!

创造金龙鱼,为国操盘赚500万美金,他比李嘉诚还牛,却很低调,他为中国自豪!

来源:好招商食品网 品牌资讯 |  2022-02-23

创造金龙鱼,为国操盘赚500万美金,他比李嘉诚还牛,却很低调,他为中国自豪!

他是期货大师级的人物,70年代曾为国操盘赚500万美金。

他被称为“亚洲糖王”的称号,因为他控制着马来西亚80%原糖市场,世界市场20%,可以说几乎垄断了整个亚洲的糖业。

他被称为“香格里拉之父,说到香格里拉,相信大家都知道了,因为香格里拉已经成为了全球*佳的酒店管理集团之一,同时还是亚洲*大的酒店集团,遍布世界各地。

他被称为”中国油王“,因为他创造了全国**的粮油品牌——金龙鱼,全国90%以上的家庭都在食用金龙鱼品牌食用油。

如今他涉猎的业务已经涵盖糖业、粮食、工业、种植、航运、矿产、房地产、国际贸易、酒店、保险、证券、文化娱乐和电视广播等领域等众多领域,几乎涵盖所有的业务。

这位从不称王称霸、也不高谈阔论的企业家,以不辜负每个机会,不亏待每个人,不虚度每寸光阴,九十高龄依然谦虚谦虚再谦虚,努力努力再努力的身体力行,成就了跨时代、跨行业、跨国界的伟大成功,也树起一面伟大企业家的光辉旗帜。

25岁挑起家族重担 一举成为亚洲糖王

郭鹤年,1923年10月生于马来西亚,祖籍福建福州。其父郭钦鉴14岁时从福建飘洋过海到马来西亚谋生,先后当过店员,开过咖啡馆,经过数年努力,于1911年创办了以经营大米、大豆和白糖为业务的东升公司,由于和时任柔佛州州务大臣的拿督翁私交甚好,郭钦鉴得到了粮食特许供应权,很快便垄断了整个柔佛州的大米和面粉生意,家境日臻富裕,成为马来西亚一大富豪。

郭鹤年是郭钦鉴的第三个儿子,上面有两个哥哥,郭鹤举和郭鹤麟。兄弟三人中学时都就读于新山英文书院,这是一所在马来西亚极负盛名的学校。在这里,郭鹤年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。之后,他又进入当地**的中文学校宽柔中学读了一年。

郭鹤年曾说:“一个人如果能够改善他的沟通技巧,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更加接近他”。事实上,在这两所学校的学习,不仅让郭鹤年同时具备出色的中英文沟通能力,更让他日后和众多马来西亚政要成为好友,这些都有利地支持了他日后事业的发展。

中学毕业后,18岁的郭鹤年被父母送往新加坡名校莱佛士学院就读,与后来曾担任马来西亚**的拉扎克、侯赛因·奥恩,以及新加坡开国**李光耀成为校友。遗憾的是,郭鹤年并未完成学业,他在莱佛士学院只读了一年,日本侵略战争就爆发了。

1941年,日军攻打马来半岛,次年占领了新加坡。郭鹤年家族的生意受战争影响被迫关门停业,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才恢复经营。为了生计,郭鹤年进入日本三菱公司新山分公司的米粮部工作。

家里的生意重回正轨后,郭钦鉴给了郭鹤年3万美金,让他在新加坡自己创业。于是,在1947年,郭鹤年创办了他人生中的**家企业——力克务公司,主要经营杂货、米面、船务经纪及胶粘剂制造等业务。

1948年,父亲郭钦鉴不幸去世,于是郭氏兄弟就把家产整合了起来,成立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,并推荐郭鹤年做主席,25岁挑起家族的重担。

为了管理好公司,1954年郭鹤年远赴英国进行学习和考察。除了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外,郭鹤年对期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当时,作为世界上发展期货交易*早的国家之一,英国已经有了金属、谷物、塑胶、砂糖、羊毛等九个商品交易所。

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他甚至天天流连于商品交易所,一边学习现代化的商业交易方法和英国人的高效经营管理理念,一边潜下心来研究自己所熟悉的糖业,也因此对全球糖业的贸易情况有了宏观认识与把握,并由此萌生了在糖业上有所作为的想法。

1957年,他满怀热情地回到马来西亚,郭氏兄弟的公司从此翻开新的一页。

郭家依然做父辈的老营生,米、面、糖还是他们的老业务,不过郭鹤年敏锐地注意到食糖越来越走俏了。他花了两年时间全面考察炼糖业,之后在一次家族董事会提议,全资投入炼糖业。

当时的马来西亚没有一家炼糖厂,这是一块空白市场,也是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。但郭氏家族*终同意了。郭鹤年配合马来亚联邦土地发展局,在靠近槟榔屿的北海创立了马来西亚**所炼糖厂——马来西亚制糖公司。

他从泰国购入粗糖,在自己的糖厂加工后运销到各地,并通过设在香港的商品经纪公司销往中国。他还从古巴购进蔗糖转卖给印尼等东南亚国家。在郭鹤年的精心布局下,糖厂销售渠道遍布了整个马来西亚,形成了从原料到加工再到销售的一整个生产链,短短的几年时间,几乎控制了马来西亚的整个糖业,近80%的糖市场。1962年郭鹤年即被人们誉为马来西亚“糖王”。

除了国内市场,他还在扩展到了国外的中国、古巴、印尼等地,国际糖市场他占了20%之多,成为了名副其实的”亚洲糖王“。

为国操盘赚500万美金

1973 年,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原糖,而国内供给明显不足,需要到国际上低价采购30万吨原糖。为了完成购糖任务,就找到了“糖王”郭鹤年。

虽然郭鹤年当时已是世界**的食糖贸易商,但即使他愿意低价,手上也没有这么多货可以卖给国家。而且,他估计,如消息公开,会让糖价上涨20%到25%。

虽然知道非常困难,但听到是国家需要,而且把这么大的秘密告诉他,这么信任他,郭鹤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精通国际市场,尤其期货市场的他,就采用了买现货的同时,也买一些期货,在行情出去以后卖出套利。

为了避免刺激国际市场砂糖价格的上涨,郭鹤年和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立即秘密地奔赴英国。到达伦敦之后,他们先在伦敦砂糖交易所购买期货 26 万吨,平均每吨 82 英镑。

之后,砂糖期货的价格不断上涨。然后他们又向巴西、澳大利亚、伦敦、泰国、多米尼加、阿根廷等国家购买现货 41 万吨,平均每吨价格 89 英镑。市场传说中国购入大量砂糖,纽约、伦敦砂糖市场又大幅度涨价。

然后,澳大利亚、巴西先后证实中国向他们购糖,又刺激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,涨至每吨 105 英镑,且还有上涨的趋势。因购买砂糖现货的任务已经完成,郭鹤年陆续抛出之前买的期货,四天后,他不但成功用低价为中国解决了30万吨食糖的缺口,还通过期货市场为中国赚到了500万美元,并按照国家的吩咐把这笔巨款存入到指定的户头。而当时中国外汇储备是负8100万美元,这笔钱可是不小的数字。

然而,作为“亚洲糖王”的郭鹤年,却没从中赚一分钱。若干年后,有媒体采访他时,问他为什么不为自己赚一笔,他回复:“如果我的公司也加入其中,肯定可以挣钱。但我不能那么做。因为这样就是对中国的不忠。这样说,可能太隆重。我的原则是,即使一个普通的生意,你答应了人家,也不应该跑两匹马。”

眼观八方 缔造郭氏商业帝国

在糖业市场成功掘金之后,郭鹤年并没有止步,他踌躇满志,在生意场上全面出击,借助于世界和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良机,依靠与政府、工商业界的良好关系,郭鹤年开始扩展他的经营领域。

从1962年开始,郭鹤年先后创办了面粉厂、食油公司、饲料加工厂、采石厂、玻璃厂和矿厂等多个企业,拥有拉曼锡矿近42%的股权,并成为马来西亚**大银行土著银行的董事。他还在香港成立了万通贸易公司,将食糖销往中国和东南亚市场;在新加坡成立了LEO船务公司,之后又创办太平洋船务公司。

1971年,投入1亿马币,郭鹤年在新加坡创建了**间豪华酒店,取名为“香格里拉”,英文:Shangri-la(世外桃源的意思)。

香格里拉酒店出来后,吸引了无数的客人,让这家酒店一鸣惊人。

尝到甜头后的郭鹤年趁热打铁,全面进军酒店业务,除了在马来西亚,还有泰国、香港、斐济、汉城、缅甸、沙特阿拉伯、斯里兰卡、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都建起了香格里拉酒店。

现在的香格里拉,已经成为了一家拥有超过95家酒店,四万多间房的亚洲*大酒店集团;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五**酒店,一说到香格里拉就会使人想到高贵、豪华、优质的服务。

从此,郭鹤年又有了“酒店大王”、“香格里拉之父”的称号。

1974年,郭氏兄弟旗下的嘉里集团在中国成立了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,以知名食用油品牌金龙鱼成功打开了中国市场。

1984年,嘉里集团斥资5亿美元在北京兴建当时*高的建筑国贸中心,成为北京CBD的地标性建筑,这也是当时外资在中国内地投资*大的一个项目。

酒店和航运一度是郭氏王国投资的重点领域。然而,在上世纪80年代初,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,这两个行业同时出现了历史性低潮,导致郭氏旗下所有航运生意连续出现亏损,在曼谷和吉隆坡新开业的香格里拉酒店也经营不利。面对如此局面,郭鹤年显示出他果断坚决的一面。在航运业的投资亏损数亿美元之后,郭鹤年在1986年果断放弃了航运业务。

1988年,郭氏集团以20亿港元收购了香港电视有限公司31.1%的股权,成为*大股东。

1993年,郭鹤年的嘉里集团又斥资26.5亿港元收购了香港销量*高、影响力*大的英文报刊《****》,郭鹤年也因此被港媒封为“传媒**。”

不过,在2015年年底,郭鹤年以2.65亿美元的价格将****集团出售给了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,就此退出了传媒业。这笔买卖一度被认为是郭氏王国走向衰落的信号,但郭鹤年说:“这是在正确的时机做出正确的决定”。

就这样,在郭鹤年的带领下,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就这样慢慢建立起来了。

2013年,世界华人富豪榜,他排在第7位。凭借着多年的努力,郭鹤年常年稳居华人富豪前十位置,同时他还是马来西亚的首富,在马来西亚他几乎成为了财富和成功的代名词。

不忘本,不要让外面看不起我们中国人

虽出生在马来西亚,但郭鹤年一直以中国人身份自居。“父母从小也是这么教育,我们始终是中国人,不要忘本。”他回忆说。

他在北京投资国贸中心,从**期到现在的第三期,前后持续超过30年,而这么大的一个项目,却是从他为中国人争口气而开始。

1984年,一个伙伴找到郭鹤年,要他竞争一个项目。“他讲北京建**外有个大项目,要做成面向世界的窗口和标志。”郭鹤年说,这样的项目一定有人竞争,如果是自己人我们就不要参与了,但伙伴告诉他,是美国财团和日本政府的一家银行在主导。”听到这个消息,我想,今天的中国还必须靠外国人吗?于是,他立即做出决定:“我们要争志气,不要给外面人看不起我们华人。刚好我有一亿多美元现金在香港盘古银行,这个事情,应该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做。”

80年代末,很多外商撤资而去,郭鹤年依然逆势加码对中国的投资,成为**海外华商乃至外商看好中国的标杆旗帜。

到如今,郭鹤年依然看好中国,更为中国自豪。”只有国家发财,国家发展,我们才能跟着发展。假如没有中国的发展,国贸也就是**期,就不会再发展了。这是中国人今天的伟大,中国人的福气。几千年的历史,中华民族没有像今天这么好的日子,我们感到自豪,也要珍惜,要努力,让将来更美好。“他说。

打大算盘, 不打小算盘

郭鹤年说自己不是个有本事的商人,很多生意如果换成手段更厉害的,都不会像他这么做。比如那么早就到中国投资,从投资回报来说,就不是精明的决定。

比如,投资国贸中心时,国内的投资环境很不完善,市场也没起来。如果他将这笔钱放到海外,回报一定更大。后来在中国做酒店,做食用油,也都是”要像种树那样,一颗树种下去要好多年才能摘果。在他不断把海外赚到的钱往中国输送的时候,在海外赚得盆满钵满的人,甚至笑话他,做了看不到头的生意。

多年后,谈及这本账,郭鹤年说,“大算盘我会打,但小算盘,我不打,也打不到那么精。”打大算盘,不打小算盘,这也是他20多岁时就有的生意经。

当时,他做大米、食糖生意。一些同行用恶劣的手段和他竞争。比如,把海水掺到糖里找保险公司赔偿,然后想办法把糖处理出来,用保险公司的补贴作为成本,低价和他竞争。眼睁睁看到不少人因此赚大钱,但他宁愿慢一点,亏一点,也只用正面来发展。“我那时就有个信念,要看大利益,看长远,只有做得正,才能做得久。那些厉害的对手,现在都不见了。”他回忆。

看长远,打大算盘,*终让郭鹤年得到大回报。比如在中国的投资,当年让他落后于赚快钱的人,如今则让他甩开那些人好几十条街。

只有成功,没有成功学

郭鹤年不喜欢高谈阔论,也绝少接受传媒采访。他是位只有成功,没有成功学的大商家。要学习他的成功,只能从他公开的只言片语中琢磨体会。

曾有一次,他这样简短总结自己的成功因素:得到相当的教育,能读、能听、能算;能交朋友,能区分好的朋友和不好的朋友;私生活有规律,精力充沛,早睡、早起,每天要比竞争者多干几个小时,而且想得快,做得快。

郭鹤年不相信一个人能靠机运持续成功,强调成功90%来自勤劳与智慧。他说,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好机运光临,但机运也只喜欢有胆识、勤奋和智慧的人。

他勉励年轻人,世界上只要一天有太阳、有氧气、有人类,就永远有生意的机会。”但是时代变了,你要跟着时代变,不能到了22世纪还是21世纪的头脑。“

他还曾给年轻人如何创业及获得成功提了四个建议:

**:无论做什么事业,都要敢于冒险,不能东想西想,找到好的项目要抓紧,推动力要大;

**,必须有耐心,路程中肯定有困难,要克服掉,他用***勉励大家,要**了站起来,再**了再站起来,做生意一定要这样;

第三,成功以后,赚多钱以后要特别小心。几十年前讲失败是成功之母,他本人的经验,成功也是失败之母;

*后他强调,赚到的钱要回归给社会一部分,越多越好。

虽然郭鹤年是位没有“成功学”的企业家,但对领导之道,却有独到的看法。他认为,一个企业领导人的成功要诀有三:

1、拥有一批强大及有高度效率的经理人才,并与属下的各级员工密切合作,为公司奋斗;

2、公平及诚实,领导人应以公平及诚实的态度与所有人交往,平时以礼待人,讲究信用,将会建立良好的声誉,一旦面临困境时,将会得到贵人协助;

3、拥有坚强的体魄及精神意志,随时为公司的前途尽力奋斗。对待员工,郭鹤年认为:”员工能否对公司有归属感,与雇主本身是否有公平对待员工,以及给予他们怎样的报酬息息相关。“

2012年,郭鹤年获得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。小编想说,这个奖,郭鹤年当之无愧!!!


TAGS:他为 操盘 却很 中国 为国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,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,不做任何商业用途。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,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、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,仅供读者参考。
上一篇: 老干妈为什么不上市?
下一篇: 中国大型超市或在加速**步伐!部分经销商正在加速撤离!